【学党史 谱新篇】(第12期)中共十三大:不辱使命,勇于创新

来源:四川能投物产集团 发布日期:2021-06-09 0

中共十三大不辱使命,勇于理论创新,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阐述,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指导思想、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必要条件、总体布局、国际环境等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为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代表4600多万党员的欢聚 

1987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主席台上耸立着十面红旗,悬挂着党徽,主席台前方摆放着一品红、大丽花、天冬草、常青树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记者,把照相机、摄像机对准了主席台,争相报道中共十三大的实况。

大会正式代表1936名,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选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新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开幕式由邓小平主持,宣布大会开幕。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央高层年轻化迈出新步伐 

十二大后按照干部“四化”的标准,自上而下地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与合作的进程。

提名中央层的领导人选,是中共十三大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为实现领导层年轻化和促进新老交替,十三大人事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十二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年龄在66岁以上(含66岁)的,一般不再提名。

1987年11月1日上午,中共十三大以无记名方式选出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新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175名、中央候补委员110名、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69名。

11月2日下午,十三届一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的平均年龄,由十二届一中全会时的73.8岁下降到63.6岁;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平均年龄为64.1岁,远低于十二大选出的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71岁),显示了中央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有序推进。

十三大的主旋律是改革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正式得到全党的确认。

十三大的主旋律是改革,经济改革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出台。大会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体制的问题。十三大把开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基本国策的高度,还就对外开放提出许多新概念,如第一次提出“全方位开放”,提出“开放格局”“外向型经济”等。

历史证明,中共十三大是一个全面地加快改革和开放的大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